多倍化(WGD)在被子植物中普遍存在,并对其演化起着关键作用。多倍体可通过异源多倍化或同源多倍化形成,由于染色体的大规模重排和亲本谱系的可能灭绝,识别经历过再二倍化的古老异源多倍化事件并区分其亚基因组具有挑战性。再二倍化的异源多倍体需要基于基因含量的残留差异、表达偏好和重复DNA特征来推断亚基因组。但当古老异源多倍体呈现高度同质化的亚基因组时,这些方法便难以奏效。因此对于古老异源多倍体亚基因组的对比性演化及其在高等分类类群中创新性状形成、物种多样化及明显生态位分化等方面的贡献,目前仍缺乏深入研究。 近日,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刘建全教授和四川大学马涛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
view more燕麦(Avena sativa)是全球第七大粮食作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中,且因其高营养价值和较强的干旱适应性而具有重要的农业价值。燕麦属(Avena)包括约30个公认物种,涵盖二倍体(AA或CC)、四倍体(CCDD或AABB)和六倍体(AACCDD)等不同类型,展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尽管燕麦在全球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基因组复杂、重复序列丰富,且研究资源有限,难以全面解析其遗传背景和进化历程。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会龙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于2025年8月20号在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uper-pangeno
view more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十字花科、拟南芥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基因组较小以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成为了研究植物基因组演化和适应性的关键模型。然而,传统基因组学分析方法依赖于将短序列比对到单一参考基因组,这导致了对基因变异的理解偏向于简单、易对齐的区域,忽视了复杂的结构变异和转座元件的影响。 奥地利科学院的Magnus Nordborg及其科研团队于2025年8月19号在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comparison of 27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omes and
view more栽培莴苣(Lactuca sativa)属于菊科莴苣属,是全球广泛种植和消费的重要蔬菜,富含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植物营养素。其驯化起源于约4000年前高加索地区的野生刺莴苣(L. serriola)。通过多次驯化和多样化,莴苣发展出了脆叶型、黄油型、罗马莴苣型等多种形态。近年来,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莴苣驯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但结构变异(SVs)及其对驯化性状的贡献仍然不完全明确。 新加坡国立大学沈丽莎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于2025年8月6日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Lactuca super-pangenome provid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