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参考基因组通常基于二倍体或简化组装,这使得其难以全面展示物种中的结构、序列和单倍型多样性。特别是在高度杂合或多倍体作物中,每个基因可能有多个拷贝,且不同拷贝间有不同的等位基因和调控特征。对于无性繁殖作物(如马铃薯),单倍型会在世代间持续传递,而对于每年都需要进行异花授粉的物种,基因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也是一大挑战。泛基因组通过整合多个个体的基因组,则能更全面地捕捉基因变异,但对于高度杂合的物种来说,这种方法依然容易忽略单倍型特异性和同源染色体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多倍体和杂交体系中的剂量效应、上位性以及非加性互作至关重要。 华南农业大学王应祥教授、连启超教授与
view more豆科植物(Fabaceae或Leguminosae)作为物种数量第三大的被子植物家族,是为人类提供必需蛋白质及通过固氮作用维持土壤肥力的关键资源,对可持续农业和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豆科物种的进化历程已被广泛研究,但驱动适应性进化及调控农艺性状改良的保守机制仍不明确。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宋庆鑫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legume evolution and breeding”的研究论文,作者完成了九种广泛消费的食用豆
view more石首鱼科Sciaenidae是全球水产养殖中增长最快、最具经济价值的鱼类群体,其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占比超过六成,中国为主要生产国。凭借鲜美口感与高营养价值,大黄鱼在东亚及全球市场备受青睐。根据分布和形态差异,中国沿海大黄鱼可分为三大种群:闽粤东(MYD)、岱衢(DQ)和瑙州(NZ)。其中,岱衢族位于东海冷水区,而闽粤东族与瑙州族则分布在温暖海域。遗传学研究显示,南北种群之间存在显著的适应性差异,但其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分子适应机制仍有待深入揭示。 集美大学王志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于2025年8月22日在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名为&ld
view more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具有6.9 Gb的巨大基因组,是大基因组昆虫的典型代表,以其显著的密度依赖型表型可塑性和X0性别决定系统而著称。表型可塑性是指相同基因型的生物体响应环境变化而改变表型的能力,具有明显的表观遗传特征。作为蝗虫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表型可塑性使其能够根据种群密度变化在散居型与群居型之间快速转换行为。行为转变导致蝗虫聚集,最终形成破坏性蝗灾。 2025年9月1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Chromatin dynamics of a large-size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