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植物的性染色体最早发现于叉枝蝇子草(Silene latifolia,核型2n=22A+XY)。其“巨型"Y染色体(约500Mb)已成为研究具有大型MSY的异形性染色体的经典模型。近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两篇叉枝蝇子草Y染色体的研究论文,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了其中一篇,今天我们详细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篇“Rapid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a giant Y chromosome in Silene latifolia”的研究内容。 一、
view more稻属(Oryza)涵盖27个物种及11种基因组类型,其基因组大小差异达3.4倍。该属蕴藏着近乎未开发的基因宝库,极具研究价值,为作物改良与再驯化提供了宝贵资源。 2025年4月28日,来自全球多国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Oryza genome evolution through a tetraploid lens”的研究论文,作者完成了11个稻属物种基因组的组装(九个四倍体、两个二倍体),揭示了核心稻属(亚)基因组仅约200Mb且高度同源,而其余核基因组组分(约80-600Mb)则呈现动态混杂、可塑性高且快速进化
view more叉枝蝇子草(Silene latifolia,石竹科)为雌雄异株植物,因其具有一个巨大的Y染色体(大小约550M)而备受关注。 近期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两篇研究叉枝蝇子草Y染色体的研究进展,本期我们将介绍其中一篇相关研究,论文标题为“The Silene latifolia genome and its giant Y chromosome”。作者组装了染色体级别的叉枝蝇子草基因组序列。同时利用近缘非雌雄异株Silene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作为外类群,推演了叉枝蝇子草性染色体的演化历程。并最终鉴定了候选性别决定基因。
view mor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一种全球重要的饲草作物,具有品质优异、产量高、生物固氮及抗逆性强的独特优势。苜蓿遗传多样性丰富,即使在多种环境胁迫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长。此外,它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关系,能有效减少生长期对氮肥的依赖。因此,苜蓿在全球粮食供应和土壤修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5年4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兴坦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以“Pan-genomic analysis highlights genes associated with
view more